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一麦相承”为苍生(4)

作者:张琳         发布日期:2019-05-27     浏览次数:

     

  麦粮济苍生 英雄竞风流

  在已经退休的老一辈小麦育种科学家里,还有开创杨凌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之先河,奠定了小麦三系杂交种选育研究基础的小麦遗传学家李正德教授。

  1915年出生的李正德教授,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 1940年他从西北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农艺系毕业后即留校,曾任西北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农学系主任、陕西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他主持了“小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研究,其中Ven型、K型和A型小麦新不育系研究,1988年通过部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其中Ven型和A型属国内外首创,1989年分别获陕西省政府和陕西省农牧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1916年出生的王玉成研究员1940年毕业于西北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农艺系,曾任原农科院粮作所所长。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在对关中地区农家小麦品种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生态区对小麦品种的要求,对以后的小麦育种和推广起到了指导作用。他选育的“泾惠26号”“泾惠30号”小麦品种于上世纪50、60年代在关中渭北塬地区推广百万亩以上,在当时的小麦生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后,他主要从事小麦品种资源的征集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研究课题,先后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和科技进步奖7项,较早享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宁锟研究员的科研之路便传承于他。

  小麦育种界还有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陈漱阳,这位1930年出生、来自江苏武进县的江南女子,1954年大学毕业两年后,就开始在李振声院士领导下从事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研究工作,创造了一批又一批新种质材料,成为成功培育出小偃系列小麦等多批优良品种的基础。70年代后期,她开展了小麦与禾本科草的杂交研究,为小麦远杂交育种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宝贵的种质资源,开拓和丰富了远缘杂交的方法及遗传理论。

  在小麦育种这个军团中,荣退多年的老一辈育种工作者中还有传承赵洪璋教授育种方向的朱庆麟、耿志训、张海峰、许志鲁,开创八倍体小偃麦和普通小麦杂交育种及其遗传规律研究的创始人钟冠昌、穆素梅等老专家,还有宋哲民、王鸣岐、董安书等一大批奋斗了一生,奉献了一批新品种、新成果的知名专家们。小麦种质资源研究专家鲍显琛研究员、唐国顺研究员,旱地小麦育种专家陈光斗研究员等同为学科领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天章、何蓓如、张改生等教授在创造新型不育系、三系配套、光温敏两系杂交种探索及其化杀杂交种培育等新技术创新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和进展。

  杨天章教授,1959年西北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农学系毕业留校,一直生活奋斗在杨凌。1981年,他被学校派往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进修细胞遗传学长达3年多时间,创办了植物细胞遗传实验室和小麦研究所,主持全国小麦、V型不育系开发利用研究和“陕西省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其中小麦K、V和A型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被评为1988年全国科技十大新闻之一,1989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何蓓如教授从1970年代初开始,一直致力于小麦雄性不育和杂交小麦的研究。1987年完成K型不育系三系配套研究,这一成果被《科技日报》评为“1988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他利用K型小麦不育系选育成功杂交春小麦强优势组合“西农901”,成为国内外第一个杂交小麦品种。

  张改生教授采用国内自主合成的小麦杀雄剂进行制种的“西杂1号”冬小麦,已大面积制种并走向生产,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育成的“西杂五号”在2009年我国黄淮麦区前期普遍受到严重干旱,后期锈病、白粉和蚜虫严重的情况下,以普通小麦大田管理水平获得平均每亩633.2公斤的产量,创陕西省有史以来小麦实打验收的最高纪录,为杂交小麦尽快产业化和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荣退多年的老专家外,还有一位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的旱地农业及作物遗传育种专家谢惠民教授。他从1979年毕业留校至退休,主持育成了国审品种西农928,省审品种西农1043、西农794、西农811、西农189等多个优良小麦新品种,并参加育成饼干专用小麦品种西农34-9,其中西农1043、西农794“十五”期间累计种植2100万亩。完成的“中国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利用”研究,分别获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所承担的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或推广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可谓著作等身、成果卓著。

  历史的积淀,几代人的拼搏,学校一直是全国开展小麦育种研究最早、育种力量最强、成果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科研高地之一,小麦育种也是学校享誉全国的传统优势学科。据统计,新中国成立60年间,学校共育出优良小麦品种6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18亿亩,累计增加产值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最大小麦产区(黄淮麦区)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出自学校的当家品种有4次;陕西省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用的全部是学校的种子。学校在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杂种小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居国内领先地位,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小麦育种和小麦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深厚的黄土,纵横的沟壑,绵延的峰谷,忠实地记录了多少小麦育种科学家苦苦奋斗的步伐,默默地见证了多少三农情怀的小麦专家将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的光荣岁月。

编辑:0

终审:0

版权所有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ios/安卓版-Webgame Platform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

Baidu
sogou